編者按:
為更好展示中央企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拼搏奮進、砥礪前行的精神風貌,進一步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近日,國資委宣傳局正式啟動以“砥礪輝煌十年 強國復興有我”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央企業優秀故事創作展示活動。中國船舶集團共有20余部優秀作品入圍參與展示及相關評審。中國船舶官微與國資委宣傳局該活動官網同步展示中國船舶優秀故事,以饗讀者。
▽掃碼進入活動原文地址▽
國之重器
中國造船人用20年干到了世界第一
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船舶廣船國際以引領行業發展為己任,充分發揚“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率先打破歐美國家壟斷,進入豪華客滾船建造領域,自2002年交付2艘出口瑞典的豪華客滾船之后,至今已經20年。這期間,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廣船國際從沒有停止對該船型的研究,即使在2007年船市好的時候,也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廣船國際黨委把舵定向,把豪華客滾船定位為戰略產品,經營團隊大膽開拓市場,生產設計團隊奮力拼搏,先后承接了6型十余艘豪華客滾船訂單,2021年成功交付(完工)了5艘豪華客滾船,目前仍有2艘全球最大的2500客/3800米車道豪華客滾船、2艘雙向混合電力推進客滾船等正在建造,交付紀錄中國第一,在手訂單世界第一。
探索之路,從不平坦。人們常說:“只要是國外在技術上卡咱們中國人脖子的地方,中國人就一定能夠在該領域做到世界第一”,這一觀點在豪華客滾船建造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
經過一路披荊斬棘,廣船國際實現了豪華客滾船研發建造技術的重大飛躍,已成功攻克了LNG/燃油雙燃料動力推進系統、振動噪聲控制、安全返港、內部裝潢等一系列最前沿的關鍵核心技術,徹底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卓越的船舶性能獲得了國際市場的高度認可,獲得了由瑞典Shippax頒發的有客滾船建造領域“奧斯卡”獎之稱的“最佳技術和設計大獎”。
在豪華客滾船設計和建造上,廣船國際快速完成了船型的迭代升級,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廣船國際黨委班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集團公司決策部署,刀刃向內,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短板弱項,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上率下奮力拼搏,通過引進人才、加快過程決策、優化生產工藝流程,探索“廣船模式”,建立“廣船標準”,使豪華客滾船建造周期大幅縮短,碼頭周期從20多個月壓減到平均6個月,創造了豪華客滾船一次試航成功,并在8天內完成所有海試項目的紀錄,形成了具有廣船國際鮮明特色的客滾船項目運作及生產模式,實現了從3年交付(完工)1艘豪華客滾船到1年內交付(完工)5艘豪華客滾船的重大飛躍。
廣船國際黨委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和“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具體要求,勇當產業鏈“鏈長”,聯合集團公司設計院所和內配企業,共同打造豪華客滾船國產化供應鏈。通過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相關設計院所就多型豪華客滾船的設計工作開展了密切合作,已成功孵化并帶動了減搖鰭、軸帶發電機、廢熱透平發電機組等領域的集團內配套企業和一大批國內配套企業進入國際高端豪華客滾船市場。
2021年,廣船國際豪華客滾船項目內裝修材料實現了100%國產化,大量設備采用國產和集團內配套,帶動產業鏈實現快速發展,勇當產業鏈“鏈長”。2021年,公司從集團內采購的設備金額超過30億元。
——廣船國際
國之重器
船舶減排為世界貢獻中國船舶方案
中國船舶集團七一一所船舶排放控制市場營銷班組,一支從事船舶排放治理技術成果快速轉化應用和全球化推廣的經營班組,他們秉承綠色減排的執念,對標國外同類產品,遍訪國內各大船廠、船舶設計院,為用戶提供專業的“定制設計”方案。2016年從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國產SCR產品首次裝船應用,到如今正式與國外頂級供應商實力并跑,七一一所船舶排放治理彎道超車,走上了從“零突破”到“全覆蓋”的發展之路,并成功走出國門,在海外市場打造“中國品牌”,產品先后得到地中海航運、長榮海運、山東海運、中遠海運等全球知名船東認可,躋身國際主流航運市場。
——七一一所
國之重器
水下夢之隊“中國海眼”
2017年9月30日,祖國的南海,風平浪靜,海鷗飛翔。
“發現目標?!蹦繕朔轿?20°
“目標跟蹤穩定,探測距離達到指標要求?!?
試驗艙室一片歡呼!“海眼”系統海試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水聲裝備研制取得歷史性突破,對構筑我國“水下長城”和建設海洋強國具有劃時代意義。
聽到這里,不禁有人會問:這是怎樣的一個項目?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團隊?
2014年,正值甲午海戰120周年,“海眼”系統項目緊急啟動,項目規??涨?、緊張空前、難度空前。設備規模大——是現役最先進裝備的幾十倍,研制周期短——只有國外同類裝備的一半,技術難度高——多項技術均屬國內空白。更為特殊的是,裝備與平臺同步研制,可謂是“邊開飛機邊換引擎”。
水聲喧騰!打造國之重器的重任,責無旁貸落到了水聲國家隊七一五所人的身上。好在項目總師周利生深謀遠慮,上一個五年規劃就組織開展了相關研究,為項目研制打下了基石。此次臨危受命,立下軍令狀,必須跑出我國水聲系統研制的加速度。200余人的項目組,一個月之內完成集結。舍我其誰,只爭朝夕!
2014年夏,項目攻關的關鍵時期,遇到技術瓶頸。周末,項目組召開技術協調會,必須選擇一種新方案。正當大家吵得面紅耳赤,爭執不下的時候,因過度勞累發高燒而被“強制”住院的周利生總師突然出現在會場。原來,他是擅自拔掉針頭,瞞著醫生和家人偷偷溜出醫院的。冒著豆大的汗滴,他堅持聽完故障原因分析,與大家逐一研討措施的得失,最后果斷拍板:“有責任,我來擔!”
也正是這種主心骨的擔當力量,歷練出一支水聲鐵軍。馬啟明博士——“海眼”項目的副總設計師,在大家眼里就是個“鐵人”。即使連續奮戰幾個通宵,也依然堅守海試一線;即使海況再惡劣,也總是沖在最前線……他帶領一幫“人小鬼大”的年輕人,用實驗室里寫成的10萬余條代碼和幾百個海上拼搏的日夜,將水聲系統信號處理推向新的階段。
裝備交付前最后一次海試,信號處理總體組組長陳托因為勞累摔倒,胳膊脫臼后外翻!此時,如果試驗船中途返回必然導致試驗拖延,項目承諾的節點就無法按期完成。絕不能影響項目進度!她忍著巨痛,請求項目組繼續試驗。最后,經再三協調,海事中心前來救援,她得以深夜乘坐救生船趕到醫院救治,心里卻一直牽掛著試驗。當海試成功的消息傳來,她的眼里噙滿淚水,卻歡喜得像個孩子。
正是2000多個日日夜夜,200余名成員嘔心瀝血、精誠合作、忘我拼搏,讓水聲強軍的夢想變得扎實可期,七年多來,項目組突破關鍵技術約60項,攻克世界級難題6項,實現多個國內第一,成功研制被業界譽為“中國海眼”的國之重器,開辟了水聲裝備體系發展的新紀元,為水下安全構筑起一道鋼鐵長城。
當“中國海眼”雄渾有力綿密不絕的旋律,奏出新時代創新超越的最強音,聲震海天,威懾對手;當“中國海眼”炯炯如炬深邃幽遠的目光巡視廣袤的藍色國土,成千上萬公里如練的航跡譜寫出水聲強軍的壯美詩篇,項目組深知首戰雖已告捷,但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星辰大海,奮斗永遠在路上。未來,“中國海眼”將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指引下,以更加豪邁的步伐走向深藍,在碧海波濤中書寫忠誠、擔當和奉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七一五所
國之重器
引領先進制造技術進步,助力深中通道重大工程
近年來,中國船舶集團第十一研究所(下稱十一所)貫徹國家智能制造發展戰略,落實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要求,抓轉型、促發展,始終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道路,聚焦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引領先進制造技術進步,主動服務國家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工程項目——深中通道建設,聯合黃埔文沖、廣船國際從解決方案到現場生產,共同承擔了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鋼殼“四線一系統”智能制造車間建設重點任務,為深中通道按期保質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聚焦關鍵技術,提出智能制造總體解決方案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其沉管隧道為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單孔跨度超過18m,具有超大跨度、深埋、特長、構造復雜等特點,單個沉管鋼殼相當于中型航母其體量規模當前世界罕見,國內外現有技術還比較空白,缺少相關成熟的經驗,設計建造技術難度與工程建設風險極高。
為保質按時完成深中通道建設,作為最前道工序的鋼殼制造關鍵技術攻關成為重中之重。十一所聚焦鋼殼制造的數字化、智能化,牽頭開展鋼殼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的研究和實施應用,將先進制造技術、BIM技術等關鍵技術應用到工程實際中,以智能制造工藝一致性為總體要求,以小節段、大節段、標準管節為研究對象,分別研究其在車間、場地、船臺等不同資源條件下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實施應用方法,對鋼殼制造中尤為重要的防腐、質量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構建對整個項目進度、成本和質量的實時化、精準化過程管控的集成管控系統,最終形成鋼殼智能制造總體解決方案,并以一套行之有效的鋼殼智能制造水平評價系統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等上級機關準確評價鋼殼智能制造技術水平提供支持工具。
深中通道鋼殼智能制造總體解決方案提供了完善的方法路徑,保障了深中通道鋼殼智能制造水平和質量,有力支撐和指導了后續鋼殼的實際生產。
圍繞智能化升級,構建鋼殼生產“四線一系統”
十一所以鋼殼智能制造總體解決方案為指導,開展了鋼殼生產“四線一系統”中除智能涂裝生產線外三線一系統的建設。三線一系統分別為板材/型材切割智能生產線、片體智能焊接流水線(小組立智能焊接流水線)、塊體智能焊接生產線(平面分段流水線)、車間制造執行過程的信息化管控系統(MES系統)。十一所落實集團高質量發展要求,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充分借鑒船舶智能制造國家專項研究成果,自主研發小組立智能焊接平臺、中組立智能焊接工作站等集成多層級軟硬件系統。以車間MES系統為先導,以一體化平臺建設為核心,利用BIM技術、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研制成功信息化管控系統。
由于項目周期緊,十一所立即成立項目組,以項目管理模式組織項目成員迅速投入到緊張的項目工作中。在前期投標方案的基礎上,項目組設計人員放棄春節假日時間進行圖紙設計工作,“白加黑”高強度圖紙設計鏖戰,確保了主體圖紙在3個月內通過審核。通過采購和生產工作前移,相關采購、生產人員參與到審圖過程中,壓縮采購和生產周期。采用設備分批進廠的模式,其中關鍵設備FCB創造了由合同簽訂到調試完成的周期最短記錄。在集團的支持和船廠大力協助下,十一所現場項目團隊連續數月駐廠奮戰,順利完成了設備安裝、調試、試生產工作,最終項目按期交付。
深中通道三線一系統打破了多項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鋼殼智能制造生產線國產化零的突破,實現國產化技術自主可控,各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降低人工作業強度、改善作業環境、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生產質量。同時兼具鋼殼和船舶產品生產能力,實現了從船舶建造領域至鋼構制造領域的“跨界發展”,有力助推我國船舶工業建造技術智能化升級,助力高質量發展。其中高技術船舶智能制造流水線(即平面分段流水線)獲得了2018中央企業熠星創新創意大賽創新類項目一等獎、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提名獎和第三十二屆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優秀創新金獎,小組立智能焊接流水線獲得首屆智能制造創新大賽三等獎和第三十二屆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優秀發明金獎。
實施黨建共建,引領保障項目有序推進
支部組織是堡壘,黨員則是飄揚在一線的一面面旗幟。面對項目挑戰,十一所項目團隊黨員與深中通道承建單位成立臨時黨支部和黨員突擊隊,在鮮紅的黨旗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勇挑重擔、敢于亮劍,向著目標發起沖鋒,為深中通道項目保駕護航。在黨員突擊隊的帶領下,項目全體成員緊緊圍繞生產節點目標,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聚集生產施工工作,牢記使命,不畏艱難、砥礪前行。
作為“十三五”期間重點工程,深中通道的順利建成是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一所憑借多年的工藝技術積累與敢為人先的勇氣,服務國家戰略,踐行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戰略,深耕智能制造領域,引領行業先進制造技術發展,錘煉打硬仗能吃苦、團結一致的人才隊伍,以重大項目的高質量生產交付,努力重塑產業發展新形態,全力推動行業的轉型發展。
——十一所
| 來 源:國資委宣傳局/各成員單位
| 責 編:王 琦
| 校 對:周 芒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